能源转型压力越大,反而在储能建设上步子更大。山东省就是北方在储能领域反超南方的典型案例。?
一、产业结构:不可承受之重
山东的优势产业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加工行业,特别是煤炭、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等产业占比畸高不下,这些在漫长历史时期为山东省GDP做出突出贡献的产业,这些“家底”和“辎重”如今正变成山东经济转型不可承受之重。
【资料图】
山东和其他北方大省一样,不管是对新能源发展预判不足也好,还是自身资源禀赋限制和气候环境也罢,在新能源汽车之争中,北方城市几乎全军覆没。而最靠北的、搭上新能源汽车末班车的合肥,脱北(中原经济区)入南(长江经济带)的步伐一直在加速度。相比之下,山东的“北方”含量要更重,自2019年开始,山东的经济总量便逐渐落后江苏。2022年,江苏的GDP总量超过山东3万亿元以上,而这种情况在未来的短期内可能难以扭转。
产业转型升级慢,内部分工不明确,各怀心思,含“新”量不足,这些是经济专家们给出的一致点评。但近几年来,山东省蓄势打造出了自己的“荣耀时刻”。
二、豪赌储能:不能输的战斗
如果说新能源汽车在北方的接受度不足,让北方错失了新能源汽车发展先机的话;发展储能行业,北方大省则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我国陆上风电主要适合在东北、华北、西北发展,海上风电又特别青睐东南沿海发展。新能源资源禀赋优势地区,在发展新能源及储能产业链上,必然有着天然优势。再加上国家“碳中和”“碳达峰”政策与省域能源转型的同频共振出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山东省凭借自身新能源发电与储能装机上的市场规模优势,以“市场换产业”的政策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单就山东的“主动作为”上,无论是政策合力还是商业创新都可圈可点。仅2021-2022两年间,山东就推出十多条储能相关政策,规定储能在调峰市场优先出清、鼓励将分散的新能源配储项目集中建设,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租用的共享储能模式。在2022年初现货市场正式运营后,储能在山东的发展逐步走向市场化进程,独立储能和火储联合调频等应用场景都比较广泛。
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比2021年底增长110%以上。从分省域数据来看,累计装机规模排名前5的省份分别为:山东155万千瓦、宁夏90万千瓦、广东71万千瓦、湖南63万千瓦、内蒙古59万千瓦。从2019年至2021年,中国新型储能的排位变化也非常大,其中山东是变化最大的一个。短短两年,山东、宁夏等北方省区就已经超越广东、江苏等南方省份。
三、荣耀时刻:不可持续的隐忧
凭借山东省领导班子的变革意识和动能转换实践能力,山东省在新能源第二战:储能之争中牢牢占据了自己的生态位。让其他北方兄弟省份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他们纷纷摩拳擦掌,举起储能大旗,意图复制山东老大哥的辉煌。但同时,我们也留意到市场上对于山东储能“大跃进”发出的不同声音。
建设、商运速度慢了!根据公开信息报道,山东2021年6月批复的第一批示范项目,基本于2021年底完成并网,建设周期约六个月,转入商运时间在第二年2、3月份,从项目公示到转入商运,第一批项目平均用时为8-10个月。相比之下,山东省第二批储能示范项目,从公示时间截至目前,已有一年七个月,仍有一些项目未能投运。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信号,其在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正迎来市场化的考量,而建设运营方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可能已在暗流涌动了。
这些隐忧从7月6日的《关于2022年度部分储能示范目延期并网的通知》文件中可以窥出端倪,个别条款“准予山东电工电气临邑储能等9个项目延期并网至2023年9月30日,国华齐河储能项目延期并网至2023年12月31日。届时不能并网的,自动取消其示范资格”,耐人寻味。有分析师把山东省第二批储能示范项目建设和商运速度慢归结为去年锂价的暴涨造成的建设成本高企,因此今年原材料成本的大跌则为我们提供了验证其商业逻辑的时间窗口。
与市场的犹疑不同的是,山东省能源局射出了决胜储能的“第二只箭”,?7月5日山东能源局发布了《关于2023年度新型储能入库项目(第一批)》的公示,将45个锂电池类项目、3个压缩空气类、5个新技术类项目列为2023年度新型储能入库项目(第一批),再次将人们的期待拉满。尽管如此,山东储能能否延续?“荣耀时刻”,最终还是市场说了算。
原文标题 : 资本丨山东储能需要穿越“荣耀时刻”
Copyright @ 2015-2022 IT时代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